Saturday

家长对孩子们学习象棋的影响

家长的态度和言行对少儿棋手的影响不容忽视。从优至劣大致可分为三种:
A、积极配合型
B、任其发展型
C、横加干涉型

所谓积极配合型的家长通常具有较高教育认知水平或者对棋手成长成才的一般规律有所了解,在技术上不满足于外在的输赢,而是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在心理上注意调整和诱导子女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这样的家长虽然有时对子女的进步速度也产生不满和焦躁的情绪,但不表现为外在的训斥和埋怨,而是帮助子女寻找原因。此外能够认识到由于棋艺天赋的不同和对棋的规律的认识过程的差别,也不宜过份地强调与同龄棋手间的攀比。积极配合型的家长是教练和子女的有益的助手。除在教练和子女之间提供良性信息之外,还可以在家庭练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对年龄小的棋童尤为重要。

任其发展型的家长对棋多为一窍不通,或者工作忙或是学棋好坏无所谓,基本上不参与子女的学习成长过程。他(她)们的任务只是接送孩子和交费。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完全靠自身的努力和兴趣在学棋。某种程度上更符合成才规律,至少没有来自负面的不合时宜的压力和打击。
  
比较任意发展型,横加干涉型的家长无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表现为急躁并且经常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这种“干涉”有时是对的,甚至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更多的时候不一定正确并可能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对于那些天性较为敏感的孩子影响会更大一些,过份的指责和训斥无疑会折损孩子对棋的信心和兴趣,也不利于帮助孩子找出失利的真正的原因。

家长正确的定位应当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协助者而决不是统治者。家 长应尽量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孩子。比如在孩子输棋以后,只要他(她)态度上基本是认真的,就不要再去埋怨和责备,有的家长孩子输棋以后说,你要再这样,以后就不学了。类似的话说多了不会有好的作用。家长应尽量地体会孩子的心理,只有摸准了孩子的心理才能知道应该去做什么说什么。

有一次笔者的一个学生在比赛中赢了一局比较重要的棋后流泪了,因为这盘棋他很危险,加钟以后才在混乱中拍赢了,旁边围了一圈人看。将死对方后由于激动由于兴奋由于不容易由于紧张气氛的突然放松,他没有抑制住自己的眼泪。而他的家长显然是没有充分体会竞赛对孩子的心理压力,当场说:“赢了棋还哭,真是神经病。”

(此篇幅转载自《少儿中高级班棋手的的培训实践与思考》)

No comments: